栾春玲 海沧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厦门儿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厦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会委员。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从事儿科临床至今。1990年曾在北京儿童医院进修。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尤其在儿童肾病、小儿血尿、小儿遗尿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夏华珍
她走路快,像一阵风,但是说起话来,却是轻言细语,像春风拂柳,令人安心。她坚持了33年,做孩子们的守护天使,拯救了无数孩子的生命,她就是厦门市海沧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栾春玲。 部队大院长大的医生 栾春玲从小生长在部队大院。在许多人想来,她天生就带着军绿色的烙印,长大后做一名军人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栾春玲却选择了穿上白大褂。“在部队看人家当军医,可以给军人看病,感觉很崇高,心里特别敬佩。”高考后,她考入兰州大学医学院,正式拉开了她从医的序幕。 经过兰州大学医学院五年的系统学习,毕业之后她被分配到酒泉地区医院。当时在临床医学界流行着一句话:“金眼科银外科” 。但是在选择从事的学科时,栾春玲却挑了儿科。许多朋友都不理解,金的银的由你挑,你为啥偏挑个要求高压力大的儿科?她笑着说,和孩子打交道比较简单,我喜欢孩子!当儿科医生,受委屈是在所难免的,她还是觉得:“越是这样,越感觉孩子才是纯真可爱的,我只要看到孩子病好了,亮亮的眼神,就啥委屈也没有了!” 儿科医生的工作是繁忙且琐碎的。在儿科临床一线的时候,她一天最多曾看过156个患儿。晚上值班的时候,经常要看40几个小病人。当医生,爱孩子,对栾春玲来说就是个“本能”。刚参加工作不久后的一天,一个患白血病晚期的女童又被送进栾春玲科室,急需输血。可是,家属献遍了,血还是不够。栾春玲二话不说,做过配型后,直接把自己的血献给了孩子,又把自己的丈夫“推出去”献血。孩子的家长当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栾春玲却觉得这再平常不过。 她为被遗弃患儿起名字 1998年,栾春玲来厦门游玩,却被这里的风景环境深深吸引了。就这样,她留在了厦门,为厦门的孩子们送健康。 刚到厦门的时候,她在鼓浪屿医院工作。2004年,医院搬迁到海沧,这一年,栾春玲接诊了一个特殊的孩子。一天,有人在鼓浪屿一个烟囱外听到婴儿的啼哭声,便立即打了110。警察前来,果然发现烟囱里有一个孩子!他们将孩子从烟囱中救出,紧急处理后送到海沧医院来。当晚的值班医生便是栾春玲。“小孩送来时,呼吸已经很微弱了、脸色青紫。”栾春玲马上给孩子进行保温、清理呼吸道、心肺复苏、营养支持、抗感染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医院专门开了绿色通道,前期医药费由医院先垫。经过栾春玲及时有效的抢救后,孩子第二天就脱离了危险。这时,栾春玲才知道,这个婴儿是一个在鼓浪屿某所学校上学的女学生在厕所生下的,因为害怕,就把新生儿丢进了烟囱里。婴儿在医院里,父母家人迟迟未露面。但没有名字,也不是个办法啊,栾春玲便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她取得用心,既有孩子母亲的信息,也有孩子的经历。几天之后,孩子的亲属到来,看到他一切安好,对栾春玲感激不尽。栾春玲为孩子取的名字,他们也始终用着。提到这件事,栾春玲很开心:“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是个少年了,长得挺好!” 2016年,栾春玲所在的厦门市海沧医院病房搬到新楼,工作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过去病房比较拥挤,走廊加的都是床,空间太小,就医环境不好。”搬入新楼后,患者满意度也高了很多。栾春玲有位患肾病综合征的患儿,时不时就需要住院治疗。对这个变化,患儿妈妈就深有体会:“我带孩子在旧的病房住过,现在搬了新病房,我觉得环境改善很多,病房宽敞了,心情也更好了。”栾春玲说:“让越来越多的患儿能够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是我追求的目标。”S8C13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