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是对“立秋”节气之后出现的炎热天气的总称。这个时期白天酷热难耐,早晚温差明显,秋燥开始慢慢上扬,人们容易感到干燥难受,故称“秋老虎”,一般出现在八九月之交。如何有效预防“秋老虎”,厦门市海沧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范洪力为您支招。
体弱人群,重点防范
“秋老虎”肆虐时,体质弱的人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慢性病病人这4类人群,容易受到寒凉的“偷袭”。因此,这4类人群最应小心谨慎防“虎患”。范洪力提醒,儿童应当预防游泳、吃冷饮后引发的着凉;老人多注意保护自己的心脏;孕妇应着重预防昼夜温差引起的感冒。
特别是很多老龄患者,夏天的酷热都挺过来了,入秋以后却因“秋老虎”发生了心脑血管意外。因此,范洪力表示,患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切记不要久坐,要多喝水,忌浓茶,保证每晚8小时睡眠及30分钟的午休,以中轻强度的有氧运动替代剧烈运动,保持平和的心境,遇事不烦,预防情绪“中暑”。
切莫贪凉,逐渐加衣
在“秋老虎”发威的日子里,白天炎热早晚凉,人们容易放松对寒凉的警惕性。特别是在夜晚,可能上半夜时还闷热难当,但到下半夜或凌晨时就有可能转凉,因此,大家早晚要注意加衣,不要赤膊露体,防止受寒。晚上睡觉一定要注意盖被,年老体弱者及婴幼儿更不可盖得过于单薄。白天即使很热,也不要像盛夏那样赤身、光背,一定要穿件衣服,但也不要穿得过多或过早地穿上厚衣,而是要逐渐加衣。
清热解暑,去燥泻火
“秋老虎”除了带来炎热,还有干燥,秋燥之气最易伤肺。为了防秋燥,可适当吃些清热解暑类食物,如绿豆粥、莲子羹等,或是滋润脏腑的食物,如蜂蜜雪梨水、石斛老鸭汤、百合莲子银耳羹、阿胶蜜枣、黑芝麻调蜂蜜、龟苓膏等。此外,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
经过一个长夏后,人们的身体消耗都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不宜吃过于寒凉的食物,例如:西瓜、黄瓜等。“秋老虎”时期是痢疾、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慢性胃炎等胃肠病的高发时段,要注间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