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海沧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曾任妇产科主任、湖里医院院长、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湖里分院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0余年,并成功指导、抢救大量妇产科危重症病人;擅长产科急重症及妇科疑难病症,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获得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两次被授予“林巧稚精神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夏华珍
她是学霸,高考中脱颖而出,成为全校考上大学的两个人之一,步入大学的殿堂;她是“拼命三郎”,从医30多年,迎接成百上千的宝宝平安降生,挽救数不清的病患于危难之中;她坦诚率真,援藏一年,和藏区人民结下深厚情谊。她就是厦门市海沧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李莎。 踏上学医的道路 从医几十年,李莎见惯生死,她有一颗“大”心脏。可是,小时候,她却是个地道的“胆小鬼”。 上小学时,李莎生活在贵州毕节地区,每个下午放学后回到家,她就开始心惊胆战,因为她家后面是一座山。“晚上从来不敢自己一个人在家,更不敢关灯睡觉。” 不料,这么胆小的人,临近高考报考志愿时,她却决定要学医,志愿栏上清一色全部填上医学院校。 李莎说,小时候她体弱多病,经常被父母带着往医院跑,“去看病的时候,医生都对我很好,嘘寒问暖,还会给我糖果吃”。终于,李莎如愿考入贵阳医学院。她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像一只雏鹰,飞向蓝天。 教学临床两手抓 在大学里,李莎读的是临床专业。大学生涯,用一个词就足够形容———刻苦。不仅是她,因为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几乎每个学生都很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即使下课了,晚上还是很多人会自觉留在教室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李莎打下了扎实的医学功底。 大学毕业后,李莎回到毕节卫校教书,同时也承担当地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当老师,就要每天面对学生不同的问题,自己得先有谱。李莎不仅在学校的办公室里备了各种书,家里的书房也堆满了医学书,很多书都翻了二三十遍,一些书页泛黄了,还有些书都翻破了皮。在医院工作,李莎也毫不含糊,全身心投入,门诊、查房、手术……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和死神争夺生命 1989年,李莎来到厦门湖里医院。当时刚刚兴建的医院基础薄弱,全院只有3个妇产科医生,而湖里区外来务工人员不少,重病人也多,李莎因此经常加班加点。 有一次,打工者小黄在私人诊所分娩时大出血,被紧急转送到湖里医院。“产妇在车上时呼吸、心跳就都停了,血压为0,血都已经不流了,处于濒死状态。”闻讯赶来准备抢救的李莎在医院大门口等着,指挥抢救。为了争取时间,她通知各科室医生将设备器械拉到一楼,把急诊科抢救室当手术室。 经过争分夺秒的全力抢救,患者心跳恢复,血压也好不容易回升了,可没等李莎松口气,患者又开始出现创口广泛渗血,心跳再度停止。 李莎不放弃,她和同事们从清早6点一直抢救到下午3点。“当时心里就一个信念,一定要把患者救活。”终于,小黄的病情稳定了。 时刻记挂着患者 2014年,恢复独立建制的厦门市海沧医院广纳贤士,李莎在院长的邀请下来到这家医院,主要负责产科的临床诊疗工作。虽然是“老资格”,但她还是保持着年轻时的工作状态,只要有危急重病人,即使是半夜,也总是随叫随到,被称为产科里的“拼命三郎”。病人想找她就三个地方:手术室、产房或者门诊。 李莎和科室的几位主任轮流承担教学工作,每周二的中午,她和科里的年轻医生进行教学讨论,为他们答疑解惑。市海沧医院妇产科新病房投用后,病人增多了,工作量也加大了,李莎经常主动加班,就算周末,她也牵挂病人,经常从家里过来看看。S74280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