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已过,李大妈却发现自己比夏天更容易出汗,还伴有口干舌燥、神疲乏力、头晕健忘、夜寐欠佳等症状,总感觉提不起精神,睡不够似的。厦门市海沧医院中医科主任叶妙琛解释,这就是典型的“秋乏”症状。
何为“秋乏”,叶主任解释,盛夏时,人体因为出汗导致体内水盐代谢失调,再加上高温加速新陈代谢,使体内能量消耗相对增加,身体便欠下了一笔“夏耗”的债务。立秋之后,气温有所下降,人体各种生理系统发生相应变化,在相对凉爽的晚上和早晨,人体特别需要舒适的睡眠,以致清晨醒来后,仍觉倦乏,还想再睡下去。对于这种莫名的疲惫感,中医专家称其为“秋乏”。其中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特别是老年女性患者,年龄高,气阴亏损,容易出汗。
缓解秋乏,叶主任支招:重在养阴防燥化湿。
一、保证充足睡眠。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此外,还要适当午睡,这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人,可遵照古代养生提倡的“遇有睡意则就枕”。
二、饮食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粗纤维的食物,帮助体内脾胃功能的运转,促使体内湿气、毒素、内热的排泄,如蔬菜、水果。相反,重油腻味食物不仅加重肠胃负担,还会使体温、血糖上升,会使人萎靡不振,产生疲惫感。坚果、辛辣煎炸、火锅等温燥食物,则容易上火,伤津耗液,加重秋乏症状。
三、易出汗人群,多吃含钾食物。如香蕉、橙、豆类、海产品等。钾能维持细胞水分,增强其活性,有助于机体恢复生机,扫除乏困感。
四、补气要“平补”,滋阴要补而不腻。秋天“平补”宜选太子参、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石斛、生地、藕节等,像熟地、高丽参、红参或大量的黄芪等比较滋腻或温补之品,则不宜多吃。
五、适当运动,但不要太剧烈,以免对身体损耗更大,运动的同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秋乏虽然属于生理现象,容易缓解,但有些疲乏则是病理性的,是由疾病引起的,千万不要大意,如无法自行判断,最好上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秋乏虽然属于生理现象,容易缓解,但有些疲乏则是病理性的,是由疾病引起的,千万不要大意,如无法自行判断,最好上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