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大爱托举生命 仁心守护健康

发布时间:2019-08-19 

晨报为您讲述厦门市海沧医院老、中、青三位医生代表的故事


2019年8月19日•海西晨报• 第A16版 • 医师节特刊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夏华珍 实习生 张明明

8月19日是2019年中国医师节,在这个专属于医生们的节日里,晨报记者走进厦门市海沧医院,走入医生中间,为市民讲述海沧医院老、中、青三位医生代表的故事。

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邓燕

解除患者病痛

是莫大的幸福

“不好意思,能稍等我一会儿吗?一上午了,还没空去卫生间……”这是海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邓燕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等邓燕匆匆回到座位上,又拿起水杯急忙地喝了一大口,还不忘对记者说一声“不好意思”。

采访过程中,不断有患者敲门进办公室,邓燕一边说着“抱歉”,一边将患者让进来,看病历,看报告单,仔细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排便情况,为患者开药,解答他们的问题……接待了一位又一位患者,她始终轻声细语,笑容满面。

作为消化科医生,邓燕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内镜对消化道早期癌症进行诊断和干预。16年来,她已完成了上万例(次)消化内镜检查和手术操作,其中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邓燕曾经接诊过一位30岁左右的男患者。这名患者自己开公司,孩子才三四周岁,因为胃疼,他曾在其他医院就诊,做过胃镜检查。邓燕一看他的检查报告上提示胃角有一个巨大溃疡,属于癌前病变,便强烈建议他立即进行胃镜复查。但这名患者要求先开药吃。邓燕劝说无效,只好一边为他开药,一边反复叮嘱和提醒他要及早复查。9个月后,该患者因为持续胃痛,再来就诊并复查胃镜,此时距他被查出癌前病变已经快两年了。邓燕为他进行了胃镜复查,病理诊断结果证实,他的胃癌前病变已经转为胃癌,而且已是中期。前来拿报告的患者妻子直接瘫倒在地。

邓燕说,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范围内,胃癌发病率和致死人数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前三位。由于缺乏早期预防的观念,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此时治疗费用高,远期效果差。其实,随着医学的发展,只要对包括胃癌在内的消化道肿瘤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注重随访,很多人的命运可能会完全不同。

邓燕曾为一名中年女性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发现早癌病变,很快为其进行内镜下手术,此后还持续跟踪,至今已是第五年,患者身体无恙。患者对她非常感激,说是邓燕帮她阻断了噩运。邓燕说,对她来说,这才是最开心的事。

因为对患者总是关心、体贴,邓燕收获了很多感动。有一次,她不小心摔跤,崴了脚,走路一瘸一拐。一位办好出院手续的患者看见了,下午又来到医院,只为给她送药膏。还有一次,她的办公室里挤满了患者,一位50多岁的患者走了进来,对她深深鞠了一躬,表达自己的谢意,让她深受感动。

今年7月初,邓燕参加2019年度青年医师教学能力竞赛,讲授了胃早癌的诊治问题。在这场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医学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竞赛中,邓燕获得一等奖。她说,能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是莫大的幸福。S9819049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陈丹

只要有利病人 就一定要去做



2019年8月19日•海西晨报• 第A16版 • 医师节特刊 

 

  

为什么选择当神经内科医生?海沧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陈丹说:“我觉得当神经内科医生更有挑战性。”

确实,到神经内科求医的患者,要么病情危重,要么病症复杂。面对患者,陈丹总是从容不迫,忙而不乱:她半蹲着身子为病人量血压,弯腰听诊,俯身侧耳听病人诉说自己的不适;仔细给患者调好氧流量,理好氧气管;回到办公室,拿出笔和纸,边讲边画,向患者家属解释患者的病情;等患者家属离开后,她又打开电脑,查看患者的检验报告,拿起电话和科室的同事沟通交流;开出医嘱后,又走进护士站交代医嘱执行时要注意的细节和要点……陈丹做事干净利落,却又细致入微。她十分清楚,对患者带着关怀之心的重要性。

陈丹观察过,即便是相同的药物和剂量,由不同的医生开给同一名患者服用,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是药物的问题,而是开药的医生的态度。”

所以,询问病史、查房、值班时,陈丹总是会多陪病人一会儿,哪怕是和他们拉拉家常。有时,患者说着说着就哭了,她便好言安慰;有时,和患者聊着聊着,一聊就是半个小时,她也毫不介意。她说:“当医生,只要对病人有好处的事,能做就一定要去做。”

正因为如此,陈丹赢得了许多患者的尊敬。

70多岁的刘爷爷因为轻度脑中风成为陈丹的病人。得知刘爷爷家人住在岛内,而他独居海沧,陈丹对他更是无微不至地关怀。半个月后,老人出院了,还时常回来看望陈丹,端午节给陈丹送来亲手包的粽子,平时也经常送烙饼、包子、煲好的汤给陈丹。陈丹说,能被患者这样惦记着,感觉很温暖!

陈丹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军嫂。她与丈夫在大学时相恋,后来丈夫在学校入伍,成为军医。两人从2007年开始便两地分居,如今孩子已经4岁。由于部队工作忙,陈丹的爱人经常一个月都难得回家一次。对此,陈丹早已习以为常。

孩子和家里,有陈丹的父母帮忙照顾,她则将更多的心思用在工作上。从医12年,陈丹和病人、同事待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付出和奉献,这是一位医生也是军嫂的日常。舍小家,为大家,陈丹用自己的行动为世间增添一束束光辉。S9818001


儿科医生黄玮婷

用爱心和耐心守护患儿生命


2019年8月19日•海西晨报• 第A16版 • 医师节特刊 

 

 

2019年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海沧医院儿科医生黄玮婷终于休了几天假。此前足足一个月,她和科室里的同事一直忙于对两名因腺病毒和难治性支原体感染导致重症肺炎的患儿进行救治,没能休息一天。

据统计,目前,我国平均1800多名儿童只拥有一名儿科医生。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成了儿科医生的工作常态。尽管如此,1988年出生的黄玮婷却很喜欢这份工作,她说:“我选择这行,就从来没想过换工作。”

黄玮婷已从医7年,谈起工作,她说:“儿科医生往往能见到孩子最脆弱的一面。”据她回忆,她曾经遇到过一名26周就早产的婴儿。这名婴儿体重仅几百克,躺在保温箱里,呼吸十分微弱,以至于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呼吸机支持,有时候每餐加1毫升的奶量都可能出现胃肠道不耐受而引发呼吸、循环、血液等多系统功能障碍,威胁生命。因病情多次反复,孩子的家长都曾想要放弃治疗。是医生们本着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的精神,一次次将这名孩子从死神手里救了回来。这件事,让她更加坚定了要守护患儿生命的信念。

身为一位儿科医生,黄玮婷有两大法宝:对患儿有爱心和对家属有耐心。为减轻患儿的恐惧和排斥感,她会准备一些玩具,随时拿出来哄孩子们;面对因为孩子生病而心急如焚的患儿家属,除了在上级医生指导下制定并实施诊疗方案,她还耐心地和患儿家属沟通交流,“让病人家属知道孩子的病情,让他们安心,并相信我们、配合我们,这是医生的职责”。

因为患重症肺炎,小果(化名)在海沧医院儿科住院治疗一个月,黄玮婷是她的管床医生。出院前,小果的父亲陈先生说:“因为黄玮婷医生,我这个门外汉也懂得了什么叫宏基因检测、什么是血象、什么是气管镜灌洗。像黄医生这样对待病人,哪个病人会不满意呢?”

每次听到这样的表扬和认可,黄玮婷就会腼腆起来,她说:“其实,我更感谢能理解、信任我们医生的患者家属!”